商超進口商品是如何從國外進入中國百姓家的
泰國的水果、加拿大的海鮮、新西蘭的乳制品……這些進口商品是如何“漂洋過海”來到你身邊的?幾十年來,中國老百姓購買進口商品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?
說起“買買買”,過去可沒有當今這么便利。那時候的“海淘”不僅要到指定商店,還要通過僑匯券等票券購買,并且發放量少,非常緊缺。
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上海友誼商店是風靡一時的“時尚地標”,因為在這里可以買到進口商品。
“當時家里買的第一件進口商品就是電視機,要用僑匯券買,這對我們家庭來說是一大筆支出。”一位上海市民回憶說,“如果有親戚在海外,或者有親戚是海員,還會托他們帶進口商品回來。”
如今,進口報關商品種類豐富、選擇多樣,除了進口家電、服裝、化妝品,進口水果、海鮮都常見于中國老百姓的生活中。
生鮮類商品對儲存、運輸的要求很高,能夠“漂洋過海”來到中國食客的餐桌,得益于現代綜合物流。如今跨境運輸已經形成海陸空立體網絡,進口報關不僅快捷高效,還能夠保證不同品類的商品各取所需。
遠洋航運運量大,能夠滿足大宗商品運輸需求;航空貨運速度快,適合電子類、生鮮類商品。近年來,除了航空、航運,鐵路運輸也成為跨境運輸的生力軍。
image.png
中歐班列從無到有,開行數量穩定增長。截至今年8月1日,長三角中歐班列共開通8條營運線路、到達歐洲8個國家15個城市。
2015年2月,長三角首趟回程中歐班列由西班牙馬德里抵達義烏,由此拉開了回程班列開行的帷幕。今年以來,回程營運線路已達5條,回程班列開行63列。隨著回程中歐班列的不斷開行,歐洲國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商品也越來越豐富。捷克玻璃、水晶,法國紅酒、奶酪,德國啤酒、牛肉等外國商品已方便快捷地走入中國的超市、百姓的生活。
進出口貨運量的增長給快速通關提出新的要求。在上海市跨境電商航空物流綜合服務平臺,分揀員正緊張忙碌著。據工作人員介紹,這里每天能夠保障十余萬單跨境電商業務,是目前我國最大的跨境電商航空物流綜合服務平臺。
上海市跨境電商航空物流綜合服務平臺相關負責人介紹,凡是信息正確的跨境電商物品,最快只需十幾分鐘,就可憑清單完成核放。
作為正在建設中的國際航運中心,上海已聯通全球200多個主要港口進口報關,航線網絡遍布世界。2017年,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000萬箱,來自全球的貨物在這里裝卸、轉運,吞吐量上升更需要信息化服務保障。
今年5月,上海口岸沿用近30年的集裝箱設備交接單實行了電子化試點,“無紙化”有望每年為企業減少4億元以上的費用,還能實現24小時報送,提高報關效率。